Dynamic Energy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Network: Practical Case of AI Algorithms Real-Time Adjustment of Transformer Tap Positions and Cooling Power Consumption

Unlocking New Potential for Smart Grids: AI-Driven Energy Savings Up to 15% with Real-Time Transformer Efficiency Optimization
8 July 2025 by
东台市飞凌电气设备有限公司, Boby
| No comments yet

凌晨三点,城市在沉睡,但一座220kV变电站内灯火通明。主控室内,值班工程师疲惫地盯着屏幕,手动调节着变压器的冷却风机档位,汗水浸湿了工作服。监控屏上显示着变压器顶层油温正缓慢逼近警戒线,而此时的负载率仅为60%。每年超过3000亿千瓦时电量在类似的场景中悄然流失——它们没有转化为有效功率,而是化作变压器内部无法回避的损耗热浪,最终消散在空气中。

在“双碳”目标倒逼与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时代语境下,电力设备的精细化能效管理早已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关乎系统稳定与生存底线的关键战场。传统变压器运行模式普遍面临三重困境:  在“双碳”

  1. 人工调节滞后性:运行人员依赖经验判断,面对分钟级甚至秒级变化的负荷波动,响应速度捉襟见肘。
  2. 冷却系统粗放运行:风机、油泵常处于“全开”或“全关”状态,缺乏中间状态的精细调控,额外耗能显著。
  3. 档位与冷却割裂决策:有载调压开关(OLTC)档位调节与冷却系统启停常孤立决策,缺乏协同优化,错失全局能效最优解。

动态能效优化网络(Dynamic Energy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Network, DEEON)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。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AI为大脑、实时数据为血液、精准执行为肢体的闭环系统,通过深度协同调节变压器OLTC档位与冷却设备功耗,在保障设备绝对安全温升限值的前提下,实现每一度电损耗的最小化。

二、 技术解构:DEEON的神经网络与智能决策引擎

DEEON绝非简单的规则堆砌,而是一个深度融合多源数据、先进算法与电力物理知识的复杂智能体。其核心架构包含四个精密咬合的齿轮:

  • 数据感知层(神经末梢): 遍布变压器的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毫秒级数据流:顶层油温、热点温度(推算或直接测量)、三相负载电流/功率、环境温湿度、冷却设备(风机、油泵)运行状态与功耗、当前OLTC档位、历史故障记录等。高质量、低延迟的数据流是系统的生命线。
  • 预测层(态势感知): 这是系统的“预判之眼”。
    • 超短期负荷预测引擎: 采用融合CNN(捕捉空间特征如区域负荷关联)与LSTM/GRU(捕捉时间序列依赖)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,结合气象预报、日历信息(工作日/节假日)、历史同期负荷曲线,滚动预测未来5-15分钟的负载变化趋势,精度可达98%以上。
    • 温度动态推演模型: 基于变压器热路模型(如IEEE C57.91 Annex G标准模型)或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(如Transformer架构),输入当前状态、负载预测值、环境参数、冷却状态,实时推演未来关键时间点的油温与热点温度变化轨迹。模型在数字孪生平台上持续训练与校准。
  • 决策层(智慧大脑): 这是DEEON的“灵魂”所在,核心是多目标约束强化学习(MORL) 算法。
    • 状态空间(State Space, S): 当前负载、温度、档位、冷却状态、环境参数、预测负载/温度。
    • 动作空间(Action Space, A): 联合动作空间!包含:OLTC档位升降(+1, 0, -1档)和冷却设备(如风机转速分档调节或变频控制、油泵启停/频率)。
    • 奖励函数(Reward Function, R): 精心设计是关键:
      • 主奖励: 负的总损耗功率(负载损耗 + 空载损耗 + 冷却功耗)。最大化奖励即最小化损耗。
      • 强约束惩罚: 温度越限施加巨大负奖励(如-1000),确保绝对安全。
      • 动作平滑惩罚: 对频繁、大幅的档位切换或冷却状态突变施加小幅负奖励,延长设备寿命。
      • 电压质量奖励(可选): 若系统考虑电压调节,可加入对电压偏差的惩罚项。
    • 算法实施: 采用近端策略优化(PPO) 或软演员-评论家(SAC) 等先进RL算法,在安全仿真的数字孪生环境中进行海量试错训练,学习最优控制策略(策略网络 π(a|s))。部署时,策略网络根据实时状态s,输出最优动作概率分布,选择期望奖励最高的动作a执行。
  • 执行与控制层(敏捷四肢): 将决策层的“升1档,风机转速降至60%”指令,通过工业物联网(IIoT)边缘控制器,转化为对OLTC分接开关控制器和冷却设备变频器的精确指令。动作执行后,状态变化被感知层捕获,形成闭环反馈。
  • 安全保障机制(双保险): 在决策层输出动作前,必须通过基于物理规则或轻量级安全验证模型的硬性安全校验(如:预测执行后温度是否仍低于安全限值?档位调整是否会导致电压越限?)。若校验不通过,则强制执行安全保守动作(如:启动冷却),并触发告警与人工介入机制。

三、 实战之光:华东某220kV变电站的蜕变之旅

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。华东某承担重要区域供电任务的220kV老旧变电站成为DEEON的首个“战场”。

  • 痛点聚焦: 主变负载率波动剧烈(30%-90%),日峰谷差大;夏季油温频繁逼近限值,冷却风机常全速运转,噪音与能耗突出;人工调节响应慢,存在过冷或温升风险隐患;年损耗电量巨大,节能诉求迫切。
  • DEEON部署之路:
    1. 深度体检与建模: 全面检测变压器状态,建立高精度热路模型。部署冗余传感器网络,确保数据可靠。构建基于历史数据的负荷预测模型与温度推演模型。
    2. 数字孪生沙场练兵: 在云端构建变电站数字孪生体,注入历史与模拟数据,让MORL算法(采用PPO)在虚拟环境中经历数万次“训练周期”,学习在各种复杂工况(突加负载、高温天气、设备轻微异常)下如何安全、高效地协同调节档位与冷却。
    3. 边缘智能体落地: 训练成熟的策略网络模型(.onnx格式)部署于站内加固边缘服务器。边缘侧实时运行轻量级预测模型与安全校验模块。控制指令通过硬接线直连OLTC控制器和风机变频器,确保低延迟与可靠性。
    4. 人机协同与渐进式信任: 初期设置“AI建议,人工确认”模式。经过数月稳定运行与显著节能效果验证后,逐步过渡到“AI自主决策,人工监视”模式。运行规程明确人工紧急干预的权限与流程。
  • 数据见证的成效(稳定运行一年后):
    关键指标部署前部署后变化幅度效益说明
    年均综合损耗率0.85%0.78%↓ 8.2%显著降低运行成本
    冷却系统耗电量约 18万 kWh/年约 12万 kWh/年↓ 33.3%风机更多运行在高效中低速区间
    OLTC年动作次数约 1500 次约 1200 次↓ 20%减少机械磨损,延长设备寿命
    油温超限告警次数年均 15 次0 次消除安全运行水平显著提升
    峰值噪音水平约 85 dB(A)约 75 dB(A)↓ 10 dB改善站内及周边环境
    年节电量-> 50万 kWh  > 50 万 kWh-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 150吨/年
  • 深层价值透视:
    • 安全韧性增强: AI的毫秒级预判与响应,将温升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,尤其在应对新能源出力短时剧增等场景时表现卓越。
    • 设备延寿增益: 更平滑的温度曲线、更少的OLTC机械动作次数、更柔和的冷却系统启停,显著减缓设备老化。
    • 运维模式进化: 运行人员从繁复的手动调节中解放,转向更高价值的设备状态监视、策略优化与异常诊断分析。
    • 兼容性与拓展性: 该框架可无缝集成状态监测(如DGA)数据,未来可升级为融合设备健康状态的预测性维护系统。

四、 跨越荆棘:部署之路的挑战与破局之道

DEEON的蓝图固然美好,但落地生根仍面临现实挑战:

  1. 数据壁垒与质量之困:
    • 挑战: 老旧站传感器覆盖不足、数据精度差、不同系统(SCADA、在线监测、环境监控)数据孤岛林立、通信协议不统一。
    • 破局: 制定分步改造计划,优先加装关键测点;部署边缘数据融合网关,统一协议接入与数据清洗;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与溯源机制;在模型训练中引入鲁棒性设计(如对抗训练、dropout),容忍一定程度的数据噪声。
  2. 模型信任与可解释性鸿沟:
    • 挑战: “黑箱”决策引发运行人员疑虑,尤其在紧急工况下,难以理解AI为何做出特定动作。
    • 破局: 开发决策可视化看板,实时展示预测温度轨迹、推荐动作依据(如:升档以降低负载损耗优于启动高耗能风机);应用可解释AI(XAI)技术(如SHAP值、LIME)解释关键决策因素;建立完备的仿真测试用例库,覆盖各种极端和异常工况,证明AI决策的可靠性。
  3. 跨专业人才稀缺:
    • 挑战: 精通电力系统、变压器原理、AI算法、边缘计算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。
    • 破局: 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,定制化培养人才;设备商与AI解决方案提供商组建联合交付团队;在电网企业内部建立“AI+能源”赋能中心,提供工具、培训和最佳实践共享。
  4. 标准与规范缺失:
    • 挑战: AI在电力核心控制领域的应用缺乏权威的安全评估导则、测试认证标准和责任认定规范。
    • 破局: 积极参与或主导行业/团体标准制定(如IEEE, CIGRE, 中电联);推动建立第三方AI模型安全认证体系;在合同中明确技术边界与责任划分;设计严格的变更管理流程

五、 未来图景:DEEON与新型电力系统的交响

DEEON的价值远不止于单个变电站的节能。它代表了一种面向未来的电网智能进化方向:

  • 海量资源聚合的基石: 当DEEON部署于成千上万变电站,其聚合的可调节潜力(通过精细控制损耗/电压)将成为电网应对新能源波动、提供灵活性的宝贵分布式资源。一个城市级的“虚拟能效电厂”雏形初现。
  • 数字孪生电网的神经元: DEEON是构建电网数字孪生体的关键“细胞单元”。其实时运行数据与优化经验,持续反哺和校准孪生模型,提升整个数字电网的仿真精度与决策智能。
  • “双碳”目标的微观加速器: 在电网输配环节深度挖潜,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。DEEON在存量设备上的成功实践,提供了一条投入产出比高、见效快的技术路径。其经验可推广至换流站、SVG、电抗器等更多耗能设备。
  • AI定义电力运营的开端: DEEON是AI从“辅助分析”迈向“核心控制”的标志性一步。它验证了AI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实现复杂系统实时优化的能力,为未来更广泛的“AI for Grid”应用(如自愈控制、分布式能源协同)铺平了道路。

六、 结语:点亮每一台设备的智慧之光

凌晨三点的变电站主控室,灯光依旧明亮,但氛围已然不同。大屏幕上,DEEON系统的界面安静运行:绿色的温度预测曲线平稳地运行在安全区间下方,AI推荐的最优档位与风机转速参数实时更新。值班工程师的目光不再紧盯繁复的手动控制面板,而是专注于系统状态总览和能效分析报告。

变压器低沉而平稳的嗡鸣,冷却风机在AI指挥下低吟浅唱,共同奏响了一曲高效与安全的和谐乐章。每一度被节省的电能,都是对电网坚韧血脉的一次无声加固;每一次精准的温控,都是对设备长久服役的一份郑重承诺。

动态能效优化网络,正悄然重塑电力设备的运行哲学——从被动耐受,到主动优化;从经验驱动,到数据与智能驱动。当每一台变压器、每一组冷却设备都被赋予感知、思考与协同优化的能力,当海量设备的“微智慧”汇聚成电网的“宏智能”,我们构建的不仅是一个更高效的能源系统,更是一个面向零碳未来的、具有深刻韧性与自适应能力的新型电力生态。这束由AI点燃的能效之光,终将照亮通往可持续能源未来的道路。


东台市飞凌电气设备有限公司, Boby 8 July 2025
分析这篇文章
Labels
Archive
Sign in to leave a comment